一个小学生家长拿着孩子的数学测试卷错题来问,这是不是计算不合格?这孩子平日伶牙俐齿,成绩不错,好强爱学。大家看过以后认为,这属于审题不细致的范畴,说明孩子学习比较浮躁,和计算能力无关。
浮躁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也是最常见的敌人。一个孩子表现浮躁的成因很多,比如可能源于心理因素,不在乎,无所谓;可能源于学习习惯不好,不踏 实不细致;甚至还可能源于生理发育还不够成熟,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;心智晚熟,做事懵懵懂懂;不一而足。每个家庭具体情况不同,孩子也各有差异。就常态来 说,部分看起来特别聪颖的孩子,相对更容易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浮躁,因为他们学习能力强,吸收快,当看到题太简单的时候,就容易轻敌。所谓骄兵必败, 就是此理。对这样的孩子,家长切记不要表扬孩子“聪明”,或者以孩子聪慧可爱而沾沾自喜,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不胜枚举,要刻意鼓励和引导孩子沉静下来踏 踏实实专注于一人一事,善始善终地做好一件事。
在我的观察中,还有一种浮躁的成因在生活中普遍存在。有的孩子天资聪颖,学习态度也是积极上进,可就是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点漏子,犯一些看起来 不应该是他们能力范围内该犯的错,这是为什么呢?深入了解和观察这些家庭,会发现,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相当随性,学习时间不规律,规则意识不强,孩子在家 学习的时候,缺乏一种静气,家里闹哄哄的各种杂音此起彼伏,孩子看书写作业的时候总是被打扰或者催促等。这种生活氛围下成长的孩子,很难不浮躁。
曾经很多家长跟我数落孩子如何粗心不踏实浮躁,说想不通看起来挺机灵一孩子,怎么一到写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就犯糊涂。我细问日常生活细节,大部分都是如此这般,屡被言中。
数年前曾经有一个山东的朋友专程来广州拜访我,因为那个孩子也是学小提琴的,刚好碰到小天使乐团集训,我就特意带他们去观摩体验一下。那孩子 看房老师上课的时候,特别专注和投入。妈妈担心我们坐在后面会影响小乐手们上课,准备喊孩子出去,我却轻轻阻止了她,对她说:“你看他看得那么专注,别打 扰他。”数年后这位母亲还说,这一幕,让她很感动,深刻感受到我对孩子的细致观察和尊重,让她记忆犹新!
对我来说,在孩子沉静专注的时候不轻易打扰,几乎是一种本能的习惯。
在小竣小时候,我就比较注重“静气”二字。虽然几乎每天都会带他出门几趟,保证他有几个小时的室外玩耍时间,充分接触陌生人和大自然,但我不会让他整天都 在纷纷扰扰的热闹中打发时间,我也习惯常常抱着他默默地站在书架边上,轻轻拍着他的背,一句话都不说。他能静默多久,我就抱着他静静地站多久。当他能一个 人坐在地上自娱自乐的时候,我们大人在旁边各干各的事,也较少跟他提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要求非要他配合着大人的意思玩。我喜欢在顺应中去启发,而不是强 求。当早晨的阳光满满地洒进客厅,外公在窗台前看报纸,外婆在厨房忙进忙出,小竣一个人坐在木地板上翻弄他的小人书或七巧板等小积木,是我们家常见的场 景,各有安放,各得其所。
我很愿意配合孩子的节奏,即便是逛书城,如果小竣拿起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,我也不会轻易让他放下赶紧跟我走,只要时间允许,我会在旁边一直等 到他自己放下。五岁的小竣在购书中心翻看《时间简史》一个小时,我就站在旁边等了一个小时,尽管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,他是根本不可能真的看得懂的,但是, 我不忍心打扰他,宁可在一边耐心地等,等到他自己的小手把书慢慢放下,告诉我上面那些图挺好看的,这种感受让我们彼此都心满意足。后来小竣成为小学生,我 每天保证他至少有半个小时以上的自由时间,只要完成了我们额定的学习任务,其他时间,任由他自己安排。
以写作业为例,我习惯于在孩子开始作业前订好规矩,说好要求,在他学习的过程中,尽量少打扰和干预,充分让他自己做主,等他写完后,我再不定 期地对有必要的内容进行抽查,按照规则检查验收,不合格的,我会毫不犹豫地打回去要求重做,不讲条件。我喜欢在开始的时候就立好规矩,说好流程,然后通过 结果反馈来验证过程中的执行情况,进行调整和改善,唯独在过程中,不去啰啰嗦嗦,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,安心做事。
昨天小竣初三上的期末考试完毕,咱娘俩一起看了一段《哈佛幸福课》的视频。在第一集里,Tal Ben Shahar_教授有这样一段话:
麻省的两位教授通过实验证明了“练习时间”的重要性。两个教授在老鼠处在迷宫中及脱离迷宫后, 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脑扫描。实验结果证明,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,也就是老鼠在迷宫中行进时,真正的学习阶段,是进行尝试去分辨什么才是重要的、什么舍弃什 么保留的时候,而这些,是发生在经历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阶段。他们实验表明,接连不断反复进入迷宫的老鼠,比进行一次迷宫后有稍事放松的老鼠,学到的东西 要少得多。
去体验和经历,然后享受安静,这很能说明问题,对人类也是一样......当我们思考时,我们重放素材时,才更容易保留(进行理解和记忆),以记住之前的经历,所以,休息时间(消化时间)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。
麻省一教授在他《教学的勇气》一书中,提到了以下一段话:“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,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。安静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所说所闻,在真正的教育中,安静,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了可靠的环境,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。”而安静,恰恰是我们文化所缺失的。
一个教授专门研究过印第安文化中的“安静”,他在《寻找莱拉》一书中指出:“在我们的文化中,沉默让人不适,我们试图打破沉默,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差异。我们为缺乏安静付出了代价。”
我们中国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,从道家,到儒家,再到佛家,都强调“静定生慧”。比如打坐,就是道佛修行必由的法门之一。佛门大派的禅宗,就不强调非要痴读多少经书,但是强调一个字:“悟!”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“顿悟”,其实就是静默中思考的积累和爆发。
儒家经典《大学》有云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我们 很多家长,自身就对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惶恐,各种膨胀的欲望,各种与周边人的攀比,都让自己无比焦虑。心无处安放,只能不断催促孩子,不断抱怨指责孩 子,何以能静?何以能得?
事实上,何止美国人为缺乏静气付出过代价,我们还有很多家长,也将或者正在为家庭教育中缺乏静气,孩子没有内省时间,而付出代价。